top of page
作家相片jeanyim

滋滋作響的Sisig


在馬尼拉一間新派本地菜餐廳,我們拿起菜單,發現它雖然是個英文菜單,但我們還是大半看不明白:因為多數菜名裡,總夾著一兩個Tagalog(他加祿語)的詞彙。


還好,這餐廳或許也瞭解外國遊客的這種困境,因此有幾頁是大張的菜餚圖片。我們就按圖索驥,點了幾個菜。其中一道鐵板料理,看起來特別吸引。


等候了大約30分鐘,終於開始上菜。那個圓圓黑黑的鐵板,確如菜單所寫,滋滋響著,冒出誘人的濃郁香氣。我迫不及待舀了一勺,倒進飯裡,用筷子挑起一粒送進口中:


「豬油渣?!」


菜單上寫的這道菜名是House Crispy Sisig,主料描述如下:Pork jowls and cheek,所以理論上應該是豬頭肉。不過,我們橫吃豎吃,都覺得就是十分酥脆的豬油渣,用來搭配蒜香四溢的米飯,簡直天作之合,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共舞,能讓你整個人都沈浸在罪惡的氣息裡。


後來再查了一下,原來這道Sisig簡直堪稱菲律賓國民鐵板料理。它最早的文字紀錄,出現在1732年,其實是指一種用番石榴和青木瓜製作的沙律。但如今的Sizzling Sisig早已是豬肉料理了,用料主要是豬頭肉、豬耳朵、五花肉和豬肝,煎到吱吱作響,佐以洋蔥,再用四季桔和辣椒調味,吃起來便口感豐富,酸辣下飯。


而其來源也有趣,據說是在美國殖民呂宋島的時候,因為克拉克空軍基地的美軍總會消耗大量豬肉,但豬頭肉、豬下水是不吃的,因此便廉價(甚至免費)提供給附近的本地菜館。於是,附近一家菜館,就以這道菜聲名大噪。


顯然,我們第一次吃到那款,應該主要用的是五花腩,而不見得是豬頭肉。後來,我們又在另一家連鎖快餐Inasal,吃到另一個版本的Sisig,這次是肉皮,燉煮到軟熟的口感,同樣十分下飯。比較遺憾的是,最後一直沒吃到豬耳朵和豬肝的版本。


前兩天,我看到一位大學同學貼了幾張食物照,說是應孩子要求,復刻他的兒時滋味。那是一個鐵板圓盤,上面油滋滋地鋪滿了切碎的豬耳朵,混著一些蔬菜。我的那位同學多年前曾派駐馬尼拉,她的孩子是在那裡上的幼稚園,因此鐵板Sisig,就刻在了他的味覺記憶之中。


僅以此文,紀念我從馬尼拉帶回來的一肚子豬油——那真是一個熱愛豬肉的地方,走到哪裡都聞到豬油的氣味。當然,吃下去的Sisig,就變成了紀念品,長在我自己的肚腩上,都帶了回來🥲

19 次查看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